“一鸣惊人”,意指鸟儿久不发声,一旦鸣叫则令人震惊。原本用以比喻鸟,后来引申为人在奋发图强后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。现在常用来形容平时不显山不露水,突然间做出令人震惊的事迹。这个成语源自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。
春秋时期,楚庄王登基已三年,但他沉迷于酒色,忽视国事。为了阻止他人的劝谏,他甚至颁布了一道命令:“任何敢于劝谏的人,一律处以死刑!”
伍举,一位忠诚的大夫,对此深感忧虑,决定冒险进谏。一天,他找到楚庄王,提出要给王猜一个谜语。楚庄王好奇地答应了。伍举说:“有一只大鸟,已在楚国的大山上停留三年,它既不飞也不叫,请问这是什么鸟?”
楚庄王听后顿悟,伍举是在用这只鸟来比喻他自己,便笑着回答:“三年不飞的鸟,一旦起飞必定冲天;三年不鸣的鸟,一旦鸣叫必定惊人。”伍举听后松了一口气。
在伍举和另一位忠臣苏从的劝导下,楚庄王最终觉悟,决定改过自新,从此努力治国,使楚国逐渐成为南方最强大的国家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