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归因的定义
归因,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、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。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,而且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。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看成是业余的社会心理学家,都有一套从其经验中归纳出来的,关于行为原因与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。

二、行为原因的分类
(一)内因与外因
个体进行归因时,首先注意的是内因与外因。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,如人格、品质、动机、态度、情绪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。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,称为内归因。外因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,包括背景、机遇、他人影响、任务难度等。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,称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。
在许多情境中,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这样单一方面的因素引起,而兼有两者的影响,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。
(二)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
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,有些是可变的,有些是稳定的。内部原因,比如人的情绪易变,而人格特征、能力则会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;外部原因中,比如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相对稳定,而气候条件则易于变化。
(三)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
有些原因是个体能够控制的,有些原因是个体不可能控制的。如果是可控的原因,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。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,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。因为个体努力了,结果就会好,个体不努力,结果就不理想。
如果行为原因是不可控的,如智力因素、工作难度等,表明个体通过努力也有可能无力改变。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,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。